岁月如歌 ——值得一看的新晃六十周年县庆宣传片
| 招商动态 |2016-10-19
前言
悠扬的歌声,飞过天雷山,飞过舞水河,飞过古老的侗寨,飞过旖旎的山水,飞过60年的沧海桑田!
60年前,新晃侗族自治县诞生于年轻的共和国襁褓里。
60年前,这首由新晃本土艺术家吴宗泽创作的《侗歌向着北京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侗乡人民翻身做主的喜悦,也唱出了这片古老土地的新生和希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60年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一代代侗乡儿女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共同绘写了一幅山乡巨变的画卷。日月经天,江河行地,60年的历史,奔涌向前!
绿色福地
百里侗乡,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绿色的源流。
新晃地处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之间,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润宜人的气候,亿万年的地质演进,造就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一方山水的物阜民丰。60年来,勤劳质朴的侗乡儿女,在这里经营山,经营水,经营自己的田园,也始终守护着这里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峦,每一方林海。70%的森林覆盖率,位居湖南前列,绿色生态,列入国家生态功能区。人在绿中走,家在绿中居,城在绿中显,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8万个以上,空气质量常年优良,全年无“霾”。这是属于侗乡最天然的“生态福利”。
这里还是珍稀动植物的天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王国,是镶嵌在湘黔边界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保存完好的“绿水青山”,如今已成“金山银山”。这里草长宜牧,地沃宜耕,新晃黄牛肉、右旋龙脑樟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重晶石及钾矿储量位列全国前列;侗藏红米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当前,县委、县政府正挥动起“生态和谐”旗帜,全县各族人民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征途上,吹响了建设“绿色新晃”的集结号。
缤纷侗乡
这里不仅是一方自然山水,更是一方人文山水。古老的历史在侗乡的明山秀水间,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鼓楼、凉亭、风雨桥……,它们或飞檐翘角,或雕梁画栋,或长虹卧波,张扬着侗族建筑技艺的精湛与神奇。
始于明清时期的龙溪古镇建筑规模大气,布局讲究,工艺精湛,是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四路古村天井寨古朴悠然,驿路纵横,记录着茶马古道的辉煌和繁荣;燕来寺据山临水,晨钟暮鼓……行走于百里侗乡,一如徜徉于一座浩大的“民族建筑艺术博物馆”。
千百年的历史积淀,这里传承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傩文化、竹文化、鸟文化、稻作文化等,摇曳多姿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开枝散叶,凸散出异卉奇葩。
60年来,新晃不断地搜集、挖掘、整理、弘扬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矢志不渝地守护着侗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侗族大歌,气势磅礴,打破了中华民族音乐没有和声的历史谬误;傩戏“咚咚推”,古老神秘,已入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晃县城,文化底蕴深厚,已跻身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厚重的历史人文,浓郁的民俗风情,已然是新晃一张闪耀世界的“文化名片”。
大道通衢
60年前,湘黔铁路建设的第一声炮响,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曾经的“湘黔通衢”、“滇黔咽喉”迈开了走向现代交通的铿锵步伐。
6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全县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相继参与建成了湘黔铁路复线、320国道、242国道、232省道、沪昆高速、沪昆高铁等一大批交通大动脉,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组的域内公路交通网,融入了“大交通”,激活了“微循环”。
60年后的今天,新晃已经成为水、路、空三位一体的五省交通枢纽,从新晃县城出发,到湖南芷江机场、贵州铜仁机场,分别只要40分钟、60分钟的车程。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铁、航空机场,多维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让山重水复的侗乡越来越自信地融入了以“速度”为标志的现代经济圈。
东进西出,南引北连,正是凭借便捷的可出入性,近年来,新晃县委、县政府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形成了以侗民族风情旅游和生态绿色旅游为引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复合型发展,有影响力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乘着一日千里的速度,无数人带着对神秘侗乡的向往,纷至沓来。他们或于龙溪口访古,或于燕来寺听禅,或于八江口(温泉)洗尘,或于夜郎谷探幽……乐山乐水,各得其所;仁者智者,均得其趣。
古地新貌
新晃县治悠远流长,侗乡山城已走过数千年的历史烟云。一脉舞水,碧波粼粼的倒影里,流过了一座山城60年变迁的故事。
新晃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骨架不断拉伸,城市配套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出落成湘黔边陲魅力之城。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依山傍水、显山露水、青山绿水”造城理念,融合现代侗族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山水田园侗文化城市,千年小城,再一次经历华丽的蜕变。
你可以在晃州风雨桥上,享受夏日河风吹过的惬意;你可以在华灯下的城市广场,跟一场劲歌热舞的节奏;你可以轻舟泛水舞水河,体验桨声灯影里的诗情画意……。半城烟沙,半城繁华,革命老区县,全国卫生城,向你敞开了热情的胸怀!
“边城”崛起
60年前,自治县诞生之初,全县的工业从“零”开始。在党的领导下,侗乡人民在作坊式手工业的基础上,开始了工业化的奔跑。60年来,为在贫瘠的土地上升腾起“工业强县”梦想,县委、县政府政府届届接力,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开山炸石建厂房,拦河筑坝修电站,侗乡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工厂机器的轰鸣响彻山乡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新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菜单”,通过“引企”、“引链”、“引资”、“引园”等多种模式,在产业结构承接上实现突破,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如今,在新型工业化的号角声里,新晃工业集中区形成了以前锋矿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和柏树林食品工业园为主体的“一区两园”体系,辐射湘黔周边达9.8亏平方公里,人口1600万。目前,园区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18亿元,预计2020年可达100亿元。
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协作示范区的新晃工业集中区,正崛起为湘黔边界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希望田园
千年的侗乡,是一首田园诗,更是一部农耕文明史!
吃饭种田,养鸡换盐,过去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侗乡山寨始终止步于原始的刀耕火种,始终徘徊在自给自足的半自然经济状态。60年来,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再到现代农业,侗乡农业在一次次的改革探索中跨越,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以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发展高效农业,打造生态农业,推动“农旅”结合,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战略转移。
通过“三化一改”,建设和打造了一批彰显田园风情、山水生态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宽直的马路进村入户,穿梭农机马达轰鸣,四季如春的大棚内姹紫嫣红,侗乡风情的小院内欢声笑语,新时代的侗乡人过上了他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日子。
古村侗寨,田团村舍,这里的每一片原野都播种着簇新的希望。
结束语
60年来,全县GDP从12692万元增加到49.4亿元,增长38倍;财政总收入从119万元增加到21.6亿元,增加1814倍;
侗乡群众收入大幅递增,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民生服务等事业均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全新的改善……。
60年斗转星移,60年风雨兼程,这片沸腾的山水,用一个甲子的岁月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
强工壮农、兴城活旅、生态和谐、协调发展,27万新晃侗乡人民,在中央、省委、市委的领导下,在“一带一路”、“一核三级”“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和“一极两带”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决胜扶贫攻坚的征途中,为努力建设湖南向西开放桥头堡前沿阵地,开始了又一轮迅跑!